#肩頸痠痛
#腸胃型肩頸痛
#脾胃功能失調
#足三里穴
#健脾化濕
#針灸肩頸痛
#筋膜張力場
#胃酸逆流肩頸
#中醫穴位調理
#肩頸放鬆方法
#按摩沒效肩頸痛
#肩頸痠痛原因
#肩頸自救法
#體質改善
#養生調理
#健脾化濕
 #翰鳴堂#睿鳴堂 #頤鳴堂#初鳴堂#周大翔 #中醫師 

34 歲的林先生,是科技業工程師,長期被肩頸僵硬、脖子「卡卡」所困擾。
雖然已經嘗試按摩、復健、熱敷,但始終無法真正舒緩。
不只影響睡眠,甚至早上起床還覺得「頭像黏在脖子上」。
他帶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到中醫門診。
經由觀察,他的舌苔偏厚膩、氣色灰暗;進一步詢問發現,
他三餐不定、常吃炸雞配啤酒,最近還伴有胃酸逆流的困擾。
在 睿鳴堂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周大翔 的評估中,他選擇遠端取穴「足三里穴」,搭配脾胃調理的中藥處方。
令人驚訝的是:針下去沒幾分鐘,林先生便瞪大眼睛:「欸,怎麼脖子變輕了?
剛剛那個卡住的感覺好像不見了耶!」眼睛發亮,直呼神奇。這並非個案,而是在臨床中反覆出現的現象。
多數人會將肩頸僵硬歸咎於姿勢不良、壓力累積,甚至椎間盤突出或骨刺。但如果你怎麼治療都沒改善,那麼真正的問題,很可能不在肩頸本身,而是在「腸胃功能失調」這個看不見的地方。
中醫師周大翔強調「內經外應」:許多慢性肩頸緊繃、沉重、痠脹,其實是體內氣機阻滯所造成。當「脾胃功能低下、消化吸收能力變差」時,就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甚至痰濁、濕氣內生。這些「看不見的廢物」會沿著經絡上擾,特別容易聚集在肩頸部位,造成筋膜緊縮、肌肉張力異常。
周醫師分享:足三里穴屬於胃經的重要穴位,具有調整消化、補氣健脾的作用。
當針刺足三里,激活胃經循行,氣血流動加速,許多患者會當下就感覺肩膀「鬆開」「變輕」——這不僅是心理作用,而是真實的經筋張力釋放反應。這種「遠端對應」邏輯,其實就是中醫對「筋膜張力場」理解的應用:很多肩頸酸痛不是局部出問題,而是源頭在於整體張力的不平衡。腸胃功能的失調會造成整體氣血流動卡住,尤其表現在筋膜易緊繃的肩頸區。
長期肩頸緊繃、按完很快又緊
常吃油炸、重口味、冷飲,或暴飲暴食
有胃酸逆流、脹氣、排便不順的困擾
睡眠品質差,容易因肩頸痠醒
情緒壓力大,常覺得胸悶、悶氣上升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多按摩、多拉筋就能解決肩頸痠痛,但那只是「表面舒緩」。如果身體內部還在發炎、氣機還是卡住,那痠痛就像一個被蓋住的火種:一直燒,卻無法根除。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找出 根源、做 全身調理,特別是從「腸胃功能」入手。健脾化濕、清熱疏肝,再配合遠端針刺與筋膜釋放技術,才能讓肩頸真正鬆開,從此不再反覆發作。
周醫師表示,他能夠察覺肩頸痠痛與腸胃功能的深層關聯,也與他在臨床上堅持「當下有感」的治療風格有關。他常透過「測試、下針、立即檢驗」的方式,在現場快速找出肩頸痠痛與哪條經絡功能有關,並觀察針灸後的即時變化,幫助患者快速理解自身問題的源頭。「很多人覺得中醫要慢慢調,才會有效,但如果當下就能對治療有感受,病人自然更願意繼續調理。」周醫師強調,像足三里雖屬胃經,但也有患者透過針刺「神門」等非胃經穴位,獲得顯著改善,這證明不同體質與病因需要對應不同策略。找出真正與症狀關聯的經絡,對症處理,才能達到「根本調理+當下有感」的雙重效果。
當然,民眾平時可從居家保健法開始,例如按壓足三里、避免腸胃過度負擔、多做肩頸伸展等方式,幫助自己調整體質與肌肉張力。但若症狀持續未改善,仍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找出個別經絡與臟腑的真正失衡點,才不會讓小毛病變成長期困擾。
文章引至 : 早安健康網
翰鳴堂/睿鳴堂/頤鳴堂/初鳴堂中醫診所永遠關心您的健康
→翰鳴堂預約專線:02-2559-8539
→睿鳴堂預約專線:02-2391-9396
→頤鳴堂預約專線:02-2719-9339
→初鳴堂預約專線:02-8768-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