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心症候群#心悸胸悶#Roemheld Syndrome#中醫調理#胃氣上逆#心胃不和#消化不良#內關穴#脾胃虛弱#理氣和胃 #翰鳴堂#睿鳴堂 #頤鳴堂#初鳴堂#莊可鈞 #中醫師

38歲女性小雅(化名)因長期胸悶、心悸困擾就診。她表示:「醫師,我做了心電圖、胸部 X 光、心臟超音波,結果都正常,但我仍覺得心臟怪怪的、喘不過氣,甚至晚上會驚醒,懷疑自己得了心臟病。」
頤鳴堂中醫診所莊可鈞中醫師 詳細問診後發現,小雅的問題其實並不在心臟,而是典型的 「胃心症候群」。
胃心症候群(Gastrocardiac Syndrome,又稱 Roemheld Syndrome),是一種由 胃脹氣、消化不良或胃部功能異常 引發的假性心臟症狀。常見表現包括:
心悸、胸悶
呼吸不順、喘不過氣
頭暈、胸口壓迫感
這些症狀常讓人誤以為是心臟疾病,但實際上是 胃部氣滯或胃氣上逆 所造成的假象。
莊可鈞中醫師指出,中醫認為心與胃同屬「上焦」,若氣機運行不暢,容易形成「氣鬱化火」或「痰濁上擾」。再加上情緒壓力、暴飲暴食、作息不規律,就可能導致 氣滯心胃不和,出現胸悶、心悸、呼吸不順等症狀。
透過舌脈檢查,小雅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象弦滑,屬於胃氣上逆、痰濁阻滯。她平時壓力大、晚餐常吃過飽並伴隨打嗝與胃脹。
治療原則:以「理氣化痰、和胃安神」為主。
莊醫師處方 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加減,並搭配針灸治療,取穴如內關、膻中、足三里,幫助理氣降逆、疏解心胃鬱滯。
經兩週調理後,小雅的心悸與胸悶明顯改善,睡眠品質提升,體會到「真正作怪的不是心,而是胃」。
胃心症候群在中醫屬於「心胃不和」範疇。胃為「水穀之海」,主氣血生化;心主血脈、藏神。當胃氣上逆、氣機失調,就會干擾心神穩定,出現心悸與胸悶。
常見體質與證型:
| 證型 | 主要症狀 | 常用藥材方向 |
|---|---|---|
| 痰氣鬱結型 | 胸悶、心悸、脘腹脹滿、咽中異物感 | 半夏、厚朴、陳皮 |
| 肝胃不和型 | 打嗝、脅痛、情緒緊張、易怒 | 柴胡、白芍、香附 |
| 脾胃虛弱型 | 心悸時有時無、疲倦、食慾差、軟便 | 黨參、黃耆、桂枝 |
依據不同體質辨證論治,能有效針對病因根本改善症狀。
除了藥物與針灸外,莊可鈞醫師建議可透過穴位按摩輔助改善氣機,促進身心放鬆。
位置: 手腕橫紋上三橫指處,兩筋之間。
功效: 寧心安神、理氣和胃,能緩解心悸、胸悶與噁心。
位置: 膝蓋下四橫指處,脛骨外側一橫指處。
功效: 健脾和胃、補氣養血,是調理腸胃的關鍵穴位。
位置: 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正中線上。
功效: 寬胸理氣、止咳平喘,有助改善胸悶氣短。
每天各穴按壓 2~3 分鐘,以產生輕微痠脹感為宜。
飲食節制: 避免暴飲暴食、少吃油膩及刺激性食物。
放慢進食速度: 減少吞入空氣,避免胃脹氣。
規律作息: 每天固定睡眠時間,減輕交感神經緊繃。
情緒管理: 適度運動、深呼吸、冥想可舒緩壓力。
胃心症候群雖會模仿心臟病症狀,但多屬 可逆的功能性障礙。
若經檢查無異常卻仍有心悸、胸悶感,不妨從消化系統找原因,透過中醫辨證調理、穴位按摩與飲食調整,便能恢復心胃氣順,遠離不適。
莊可鈞中醫師|2025年5月26日
文章引至 : 健康醫療網
翰鳴堂/睿鳴堂/頤鳴堂中醫診所永遠關心您的健康
→翰鳴堂預約專線:02-2559-8539
→睿鳴堂預約專線:02-2391-9396
→頤鳴堂預約專線:02-2719-9339
→初鳴堂預約專線:02-8768-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