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是許多上班族、勞工與運動族群常見的腰背疾病之一,常因彎腰搬重物、久坐或打噴嚏後突然出現腰痛與腿麻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或坐立。面對影像報告顯示的椎間盤突出,真的需要馬上手術嗎?本文帶你了解何時該開刀、中醫如何透過針刀與穴位調理達到非侵入式改善,以及日常居家自我保養的方法。
椎間盤為何會突出?原因與成因說明
中醫師周大翔指出,椎間盤是脊椎骨間的「軟墊」,由髓核與纖維環構成,負責吸收壓力與震動。當長期姿勢不良、搬重物或椎間盤老化,內部髓核可能穿破纖維環,壓迫周圍神經,形成「椎間盤突出」。
椎間盤突出常見症狀
下背疼痛
臀部酸脹感
坐骨神經痛(從腰延伸至腳底)
肢體麻木、刺痛
肌力減弱
嚴重時可能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馬尾症候群)
**常見病變部位為:**L4-L5與L5-S1腰椎段。
椎間盤突出一定要開刀嗎?開刀與否的關鍵判斷
許多患者在MRI發現椎間盤突出後,會立即擔心需要手術。但周大翔指出,研究發現,高達30%的無症狀成年人也有影像上的輕度椎間盤突出。
是否需要手術,應依以下條件判斷:
持續性肌力明顯下降
大小便功能失控
無法以保守治療改善症狀
若無上述情形,大多數患者可透過非手術方式改善。
保守治療為首選:中醫針刀治療助緩解神經壓迫
對於無急性神經損傷的患者,中西醫皆建議優先進行3個月以上的保守治療,包括:復健、藥物、物理治療、針灸與中醫針刀治療。
什麼是針刀治療?
針刀是比針灸更深入的療法,利用極細針具鬆解深層肌筋膜、韌帶與沾黏區域,改善壓力與神經刺激。治療重點並非針對「突出的椎間盤」,而是調整周圍組織張力,提升椎體穩定度。
常見調整部位包括:
腰方肌、多裂肌、髂腰肌:穩定肌肉緊繃
骶棘韌帶與棘間韌帶:老化或緊張造成壓力
臀中肌與梨狀肌:與坐骨神經壓迫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