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患者,50%可能出現心律不整
根據統計,每1000位新生兒中就有13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其中高達50%在成年前可能出現心律不整,成為嚴重症狀或猝死的高風險因子。
常見併發症包括:
心室中膈缺損(VSD)
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法洛氏四重症
艾森曼格症候群(Eisenmenger syndrome):導致肺高壓、咳血、右心衰竭
若能在童年進行開刀或心導管手術,9成以上可成功矯正,恢復正常生活。
中醫能解決結構問題嗎?莊可鈞醫師:可改善功能性症狀
中醫雖無法修復先天性結構異常,但可透過改善全身循環交換率與心氣調節,來降低症狀發作頻率、提升體能與心律穩定度。
根據中醫理論,常見兩大證型如下:
中醫辨證:氣滯血瘀 vs 氣血兩虛
1. 氣滯血瘀型
原因:血液灌流受阻、循環不順
症狀:胸悶、心痛、舌紫、脈澀
常用藥材:紅花、丹參、乳香、桃仁、川楝子、香附等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心氣、改善循環
2.氣血兩虛型
原因:血氧不足、氣虛體弱
症狀:疲倦、氣短、心悸、面色蒼白
常用藥材:人參、黃耆、黨參、熟地、當歸、何首烏
治法:補氣養血、提升周邊器官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