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8個節氣,落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間。這段時間的特徵為:
氣溫升高、濕度增加(進入梅雨季)
日照強、中午高溫,午後雷陣雨多
濕氣重、悶熱不通風
這樣的氣候特別容易引發:
頭暈、嗜睡、精神不濟
濕疹、皮膚搔癢
過敏性鼻炎、流鼻水
根據中醫觀點,小滿期間人體易受「濕、熱、寒邪」侵襲,莊可鈞中醫師指出:
若濕氣滯留肌表,就會出現搔癢、水泡、紅疹等皮膚病
加上食用冰品、飲料等,寒濕加重,導致脾胃無法正常運化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惡濕喜燥」,脾最怕寒濕。若在悶熱氣候下攝取冰品:
會抑制脾胃功能,導致水分無法排出
濕氣內聚,造成頭重腦脹、身體沉重、提不起精神
莊可鈞指出,從水液代謝過程來看,身體的淋巴系統將水液推動至全身;脾主濕,可以把水液運輸代謝散布至全身;肺主皮毛,掌管水道暢通與毛孔的開闔,汗液的蒸散。
從中醫角度來看,通常脾與肺影響水分的調節,應從調整體質的部份切入,如果身體調節水分的能力不佳,常是「脾氣虛」與「肺氣虛」的關係,只要透過中醫食療就能改善。
「肺主氣,開竅於鼻」。肺氣虛,則易受風寒乘虛入侵。莊可鈞表示,肺氣虧虛者不喜吹風,患者往往一早起床,稍微吹到風就噴嚏連連、鼻水流不停,而且經常容易感冒,且平常走路或爬樓梯可能就容易喘促無力。平時可多飲用「補肺氣茶飲」養生。
食材:黃耆 3 錢、麥門冬 3 錢、五味子 1 錢
作法:以 1000c.c. 水煮滾後,轉小火煮 15 分鐘,放涼後飲用。
中醫的「脾」指的是消化系統的表現,脾胃運化受到影響的人,平日飲食可能不定時且營養不均,進而影響氣血生化,不能上傳水穀精微到肺,致使肺氣偏虛,且影響水液代謝,體內濕氣重。中醫常以「補氣健脾、祛濕化痰」來治療此類患者,平時可多服用健脾去濕氣的四神湯來補養脾氣。
食材:茯苓 38g、芡實 38g、蓮子 38g、山藥 38g、薏仁 57g、杏鮑菇適量、鹽少量。
作法:
1.薏仁、芡實、蓮子先浸泡約半小時。
2.瘦肉片燙熟備用。
3.將茯苓、芡實、山藥、薏仁、蓮子放入水中,加入杏鮑菇燉煮 1 個小時。
4.起鍋前 10 分鐘加適量的鹽調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