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腰酸背痛 #中醫治療 #脾主肌肉 #健脾益氣 #補中益氣湯 #虛勞 #痿症 #針灸治療 #陽明經 #中醫診斷 #四君子湯 #腎氣丸 #肌肉無力 #中老年保健 #肌力訓練 #慢性疼痛 #蛋白質攝取 #運動不足 #中醫保健
長時間久坐辦公、缺乏運動,許多人出現腰酸背痛等症狀,第一時間往往聯想到姿勢不良、椎間盤壓迫,但你知道嗎?其實真正的元兇可能是肌少症。根據中醫師周大翔說法,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逐漸流失,特別是40歲後,肌肉合成能力下降,若不及時補充營養與活動,就容易出現肌肉無力,進而引發各種慢性疼痛。
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隨年齡增長,肌肉量與肌力逐步下降的現象,即使體重不變,實際上的肌肉密度與功能卻在減少。周大翔中醫師指出,肌少症的關鍵是「肌肉流失速度大於生成速度」,這在40歲之後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女性因為更年期荷爾蒙變化,情況尤其顯著。
20多歲達到肌肉高峰
40歲後肌肉流失啟動
60歲以上加速流失
如果不進行運動或飲食調整,肌肉會逐漸萎縮,導致身體代謝變差,脂肪堆積、力量不足,甚至出現跌倒風險、行動遲緩、慢性疼痛等問題。
肌少症為何會引起腰酸背痛?當肌肉無力,脊椎與本體感覺系統的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肌肉無力→身體重量分配不均
姿勢失衡→脊椎改變→局部肌肉疲勞
肌肉無力+疼痛→活動受限形成惡性循環
周大翔中醫師指出,這類型腰酸背痛多見於中老年族群,可能合併脊椎側彎、神經壓迫等情形,進一步造成疼痛與運動功能下降。
中醫觀點解析肌少症:屬於「痿症」、「虛勞」範疇在中醫理論中,肌少症屬於《黃帝內經》所描述的「痿症」、「虛勞」,如「肌肉削」、「大肉陷下」等描述。中醫認為:
脾主肌肉:脾胃運化功能低下→吸收差→肌肉無力
肝主筋、腎主骨:年老肝腎虧虛→筋骨不固
氣血兩虛:無法滋養肌肉組織
治療以「健脾益氣、補益肝腎、養血活血」為主軸。常見中藥處方如:
補中益氣湯:提升脾胃運化力
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促進吸收
腎氣丸:強化腎氣、滋補腰膝
每人體質不同,需由合格中醫師診斷後對症開立方劑。
針灸改善肌少症:陽明經穴位是關鍵根據《黃帝內經》:「治痿獨取陽明」,指針灸陽明經可有效改善肌少症。陽明經是全身經氣最旺、氣血最豐的經絡,包括: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重點穴位如:
曲池穴(手肘外側):強化上肢肌力
豐隆穴(小腿外側):改善腿部痿軟無力
透過針灸刺激陽明經絡,可增強肌力、提升活動力、減少疼痛,對肌少症康復具有輔助療效。
小心這4大肌少症高危險因子年齡老化:60歲以上,每年肌肉流失率達1.4%~2.5%
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偏食、過度飲酒等
缺乏運動:久坐久臥、長期無運動習慣者
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臟病、肝病、腎病、骨質疏鬆等
增加蛋白質攝取:每天攝取足量優質蛋白,如雞蛋、豆製品、魚肉等
規律肌力訓練:每天進行30分鐘的阻力運動或快走
中醫調理+針灸:針對脾胃、肝腎進行調補,提高肌肉合成能力
定期檢測肌肉量與功能:可透過握力測試、步行速度等檢測方式追蹤
周大翔中醫師提醒,肌少症常被誤以為是單純姿勢不良或老化現象,實際上若未及早治療,恐引發行動障礙、脊椎變形甚至跌倒骨折風險。若出現持續性的肌肉無力、痠痛或走路不穩,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評估,搭配個人化調理方案,有效延緩肌肉流失,提升生活品質。
作者:周大翔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