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飲食精緻、愛吃高脂高熱量食物,加上久坐少動,導致肥胖問題加劇,也間接提升了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大腸息肉雖然不一定會癌變,但統計顯示,約有九成的大腸癌是從息肉演變而來。隨著年齡層下降,預防大腸息肉及其癌變,已成為健康管理的重要課題。
#大腸息肉 #大腸癌 #中醫調理 #腸道保健 #健康飲食 #穴位按摩
現代人飲食精緻、愛吃高脂高熱量食物,加上久坐少動,導致肥胖問題加劇,也間接提升了大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大腸息肉雖然不一定會癌變,但統計顯示,約有九成的大腸癌是從息肉演變而來。隨著年齡層下降,預防大腸息肉及其癌變,已成為健康管理的重要課題。
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的不正常增生組織,通常無症狀,只有當息肉過大或癌變時,才可能出現腹痛、出血或排便異常。大腸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
發炎型:多屬良性,通常由慢性炎症引起。
增生型:也屬良性,發生於腸道上皮過度增生。
腺瘤型:高風險,約60-80%可能癌變。
家族史:家族中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者。
年齡因素:50歲以上者風險提高。
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癌變機率。
高脂飲食:紅肉和精緻食品攝取過多。
缺乏運動:腸道蠕動減弱,增加便祕風險。
抽菸喝酒:菸酒習慣會加速癌變。
中醫認為,大腸是傳導之官,息肉形成與氣滯血瘀、熱毒和痰濕有關。治療上依據不同證型給予適當調理:
氣滯血瘀型:適合使用木香檳榔丸,疏肝理氣。
熱毒型:承氣湯可通腑瀉熱。
痰濕型:藿香正氣散,健脾化濕。
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按摩以下穴位,可促進腸胃功能: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有助腸胃消化。
上巨虛穴:外膝眼下六寸,有助行氣化瘀。
天樞穴:肚臍旁三橫指,可促進腸道蠕動。
材料:花椰菜30g、香菇20g、木耳適量、海帶適量、糙米一杯。
做法:將糙米浸泡後煮沸,加入切碎蔬菜,小火續煮至熟爛。
功效:潤腸通便,促進腸道健康。
想預防大腸息肉和大腸癌,需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避免高脂高油,增加膳食纖維攝取,規律運動和戒菸限酒。腸道健康管理應從年輕開始,及早調整飲食和作息,才能遠離大腸癌威脅。
作者:康涵菁中醫師
來源: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