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痠痛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肩頸酸痛盛行率高達55%。除了肩頸緊繃,許多人也受到「膏肓痛」困擾。這類疼痛往往反覆發作,即使長期服用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效果也不見得理想。吳文誠中醫師指出,這類疼痛常與慣用手造成的肌肉張力異常有關,透過中醫內外合治,搭配正確按摩與生活調整,能有效改善筋結與痠痛不適。
肩頸痠痛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肩頸酸痛盛行率高達55%。除了肩頸緊繃,許多人也受到「膏肓痛」困擾。這類疼痛往往反覆發作,即使長期服用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效果也不見得理想。吳文誠中醫師指出,這類疼痛常與慣用手造成的肌肉張力異常有關,透過中醫內外合治,搭配正確按摩與生活調整,能有效改善筋結與痠痛不適。
吳文誠中醫師表示,肩頸與膏肓痛常見於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或操作機台的上班族,尤其是保持同一姿勢太久,或下意識聳肩、低頭、脖子前傾等動作,容易形成筋結與慢性肌肉發炎。這類疼痛經常從頸椎蔓延至肩胛骨內側,即中醫所稱的「膏肓俞」穴附近。
從西醫角度來看,相關肌群包括斜方肌、菱形肌與豎脊肌;中醫則從「痺症」與氣血阻滯的觀點進行調理,強調整體調和,透過解筋、活血、止痛達到根本改善。
吳文誠中醫師指出,肌肉筋結是身體為了應對重複出力需求,讓慣用手更穩定而產生的保護機制;但當筋結過度、肌群失衡,就會影響到肩頸與背部肌肉的排列與出力平衡,導致痠痛。
中醫治療原則包括:
疏經活血
祛風通絡
放鬆筋結
針灸釋壓
藥物調理(如疏經活血湯)
位置:手臂外側,肘橫紋外側往下約三指寬處。
作用:按壓30下可立即感受肩頸與膏肓部位放鬆,有效釋放慣用手的肌肉張力。
位置:手肘外側橫紋尾端與手三里相連。
作用:搭配手三里按摩,強化上肢經絡通暢,減輕肩膀與上背酸痛。
建議先按摩手三里,再依序刺激曲池穴,能快速緩解肩頸與膏肓的壓力感。
痠痛在中醫中被稱為「痺症」,代表經絡阻滯不通。針對長期肩頸酸痛、膏肓痛患者,吳文誠中醫師常開立疏經活血湯等水煎藥,具有放鬆肌肉、活血通絡、止痛等多重作用。搭配針灸治療慣用手肌群與相關穴位,可發揮類似「中醫版肌肉鬆弛劑」的強效舒緩效果。
工作過程中,應定時休息與活動肢體,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
拿取物品時應前移身體而非單靠手臂延伸,避免肌群拉扯。
平時應保持自然挺胸、下巴內收,肩膀自然下垂,避免聳肩與高張力姿勢。
避免冷氣直吹頸部,特別是在辦公室或冷氣房內,頸部溫度下降會影響肌肉功能。
若出現頑固性酸痛、活動受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肩頸痠痛與膏肓痛常源自於長期錯誤姿勢與肌肉張力失衡,單靠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往往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整體調理、經絡疏通、針灸與藥物內服,可有效放鬆筋結,解除痛感,還原肩頸自然靈活。日常生活中只要養成正確姿勢與保健習慣,也能有效預防這類痠痛反覆發作。
來源: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