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中的雨水節氣(2月18日)正式登場!台灣北部此時多雨潮濕、氣溫忽冷忽熱,是濕寒入侵人體、引發水腫、小腹肥胖與新陳代謝遲緩的高風險時段。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吳文誠提醒,若想趁雨水時節調養體質,可從保暖、去濕與飲食調整三管齊下,搭配中藥與茶飲輔助,達到排濕、瘦身與促進代謝的功效。
中醫認為「寒濕之氣易滯下半身」,當下肢循環不良時,常見症狀包括:
小腿腫脹、沉重感
小腹脂肪堆積、水腫型肥胖
易冷手冷腳、代謝變慢
吳文誠指出,寒濕久滯,氣血不通,身體會自動儲存脂肪為保暖屏障,因此下半身特別容易出現「梨形肥胖」。這時應透過健脾利濕、溫陽補腎的方式來調整體質。
由於濕氣偏重而寒氣從下侵,建議衣著採「下厚上薄」,避免寒氣直攻小腿與小腹。
居家調養法推薦:
每晚用 40~42°C 溫水泡腿或坐浴20分鐘
搭配**拍打大腿內外側(肝膽經)**促進循環
使用暖水袋敷小腹助暖宮暖腎,排寒氣
雨水時節可適量飲用中醫推薦的**「柳丁薑煮汁」**,幫助體內濕氣排出,促進代謝與循環。
柳丁(含皮)5顆,打汁備用
生薑 3~4 片,與500c.c水一同煮沸
加入柳丁汁後續煮10分鐘
放涼後去渣,一天分3~4次飲用
柳丁皮含豐富維生素C、類黃酮與揮發油,具抗氧化、幫助消化作用
生薑皮具溫陽祛寒、行氣化痰、利水排濕的功效,對下腹脂肪、水腫有幫助
⚠ 建議:無血糖異常與腎臟疾病者每週飲用1次即可,勿過量。
吳文誠提醒,小腹深處是任脈、沖脈、督脈交匯之地,關係著男女生殖功能、荷爾蒙分泌與免疫調節。寒濕一旦阻滯氣血,會造成內分泌失調、水腫與肥胖。
透過以下方式幫助體質轉換:
熱敷+坐浴排寒
適量食用辛溫食材(如薑、胡椒)促代謝
配合中醫調理健脾祛濕、補腎活血
雨水節氣象徵春天的正式來臨,人體陽氣初升,是改善代謝、去濕瘦身的關鍵時機。結合中醫智慧與日常保養,從簡單的食療、泡浴、穴位拍打做起,就能讓身體輕盈迎接春天。
來源:文章引至 許佳惠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