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產後乳汁不足#中醫缺乳調理#哺乳困難怎麼辦#泌乳穴道#花生豬腳通草湯#青木瓜鱸魚湯#周大翔醫師#產後中醫食補#補氣補血食譜#產婦飲食調養#中醫泌乳方法#乳腺阻塞#中藥通乳調理#中醫泌乳食療
產後乳汁不足是許多新手媽媽面臨的常見困擾,不僅影響哺乳品質,也會帶來心理壓力。中醫觀點認為,乳汁分泌與氣血充足與否、肝氣疏通有密切關聯。中醫師周大翔指出,透過辨證論治、穴道刺激與飲食調養,能有效改善乳汁分泌不足的情況。
中醫將產後乳汁不足稱為「缺乳」,依據成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多見於體型瘦弱、產程久、失血多或休息不足的媽媽。乳汁生成乏力,建議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如八珍湯、四物湯進行調理。
常發生於產後壓力大、情緒不穩的產婦。乳腺不通導致乳汁積滯,可選用加味逍遙散疏肝解鬱,並搭配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藥材促進乳汁排出。
提醒:若出現乳腺阻塞、腫脹甚至發炎,不宜使用補氣補血藥物,也要避免攝取麻油、桂圓等溫補食材,以防加劇發炎。
周大翔醫師表示,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與小腸、脾胃氣血的運行密切相關。以下4個穴位,透過按摩可協助乳汁分泌順暢:
天宗穴(肩胛區):位於肩胛棘與肩胛骨下角連線上1/3處,有助通氣血、舒乳腺。
少澤穴(小指側):小指末端外側,是通乳要穴,促進乳汁排出。
太衝穴(足背):腳背大拇指與第二趾間,有助疏肝解鬱,緩解情緒性缺乳。
足三里穴(膝下外側):可補氣健脾,增強身體消化與營養吸收力。
每日建議按壓2至3次,每次每穴1至2分鐘,正面可用指壓,背部穴位可用按摩球靠牆輔助刺激。
材料:花生適量、豬腳1隻、通草3克
功效:補氣益血、通乳消腫、改善產後水腫
做法:豬腳切塊汆燙,與其他材料一同燉煮至花生軟爛即可。
注意事項:避免過量攝取以免造成腹脹或消化不良。
材料:鱸魚1尾、青木瓜1顆、老薑片數片
功效:青木瓜助蛋白質吸收、促催產素分泌,鱸魚補肝腎、健脾胃
做法:魚汆燙備用,與青木瓜、薑片一起煮3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產後乳汁分泌不足不僅影響母嬰關係,也對產婦心理造成負擔。中醫透過辨證體質調整,搭配穴道刺激與營養湯品調養,能有效改善乳腺不通、氣血虛弱等哺乳困擾。新手媽媽不妨從中醫的觀點切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泌乳調理方式。
作者:周大翔中醫師
來源:YAHOO新聞/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