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症狀有哪些?常見表現與健康風險
肌少症常見臨床症狀包括:
四肢無力、走路緩慢
平衡感下降、容易跌倒
肌肉明顯萎縮、體能下降
疲勞、活動量減少
除了年齡因素外,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腎功能不良、關節炎等,也可能引起肌肉萎縮。據研究,高達八成肌少症患者與慢性病有關。
莊可鈞中醫師|2023年9月23日
文章引至 Heho健康 記者黃慧玫報導
肌少症(Sarcopenia) 是一種因肌肉質量流失、肌力降低而導致失能風險升高的老年常見疾病。據中醫師莊可鈞表示,肌肉流失的速度隨年齡增長而加快,40歲後每10年約減少8%,70歲以後甚至達到每10年減少15%,若未提早介入調理,將影響生活品質、活動能力,並大幅增加跌倒與骨折風險。
肌少症常見臨床症狀包括:
四肢無力、走路緩慢
平衡感下降、容易跌倒
肌肉明顯萎縮、體能下降
疲勞、活動量減少
除了年齡因素外,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腎功能不良、關節炎等,也可能引起肌肉萎縮。據研究,高達八成肌少症患者與慢性病有關。
在中醫理論中,肌少症可歸類為**「痿證」**,出現於《黃帝內經・素問》:「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莊可鈞中醫師說明,脾主肌肉四肢、腎主先天之本,脾胃虛弱與腎氣不足為導致肌少症的核心病機。
健脾益氣:促進氣血生成、強化肌肉功能
補腎填精:改善元氣虧損、延緩老化
活血通絡:促進微循環,改善肌肉營養供應
材料:黨參10g、茯苓10g、白朮5g、炙甘草5g
做法:將藥材洗淨,加入500ml熱水,浸泡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
健脾益氣、改善脾虛體質
增強肌肉機能
體虛有痰者可加陳皮、半夏,調整為六君子湯
位置:膝蓋外側凹陷處下方四指位置
功效: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增強四肢肌力,中醫有言「治痿獨取陽明」
位置:足內側踝後方,內踝與跟腱間凹陷處
功效:提升腎氣、強化原動力,改善氣血循環,滋養肌肉
位置:足內踝尖向上約三寸處
功效:調補肝腎脾,改善氣血虛弱、脾胃功能低下,有助預防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