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對健康的影響與症狀
造成肌肉流失最主要原因,除了老化,也可能是慢性病引起,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腎臟功能惡化等,其中有 8 成起因為後者。隨著病情進展,會影響患者肌力和平衡,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影響日常活動及降低生活品質。
莊可鈞指出,肌少症的臨床表現,最常見為虛弱、四肢纖細無力、步行困難、步態遲緩、容易跌倒等。通常西醫治療是採用肌力訓練、增加肌肉強度,以及補充蛋白質。
莊可鈞中醫師|2023年9月23日
文章引至 Heho健康 記者黃慧玫報導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人體的肌肉質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使得肌力或生理機能減退,並伴隨體能狀態和生活質量低弱的老年綜合症。如何預防肌少症的發生,除了運動,還可以做什麼?原來中醫也能有所助益!
中醫師莊可鈞表示,年過 40,肌肉量會以每 10 年減少 8%的速度流失;70 歲後則以每 10 年減少 15%的速度加速流失。雖然肌肉量減少是年齡增長必經過程,但流失的程度與速度因人而異。
莊可鈞提到,肌少症在中醫稱作「肉痿」、「脾痿」,痿證指局部或肢體肌肉萎縮,肢體痿廢不用。痿證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政治要訣・雜病》:「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
她進一步說明,肌肉的生長發育和機能運作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脾胃虛弱」是老年肌少症主要病因。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氣健旺則肌肉豐滿有力,脾氣虛弱則肌肉萎縮無力。
此外,腎為先天之本,肌少症患者中常見脾胃虛弱,同時兼有腎氣虛的表現。《壽世保元》:「元氣者,腎間動氣也,右腎為命門,精神之所合,愛惜保重,則榮衛周流,神氣充足。」
所以脾腎虧虛、氣血虛弱、肌肉失養,是老年肌少症的主要病機。莊可鈞強調,中醫常使用健脾益氣及補腎填精的處方,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右歸丸等。也可在家自製養身茶飲調理脾胃、增強肌力,也可按壓 3 穴位,補氣血、養脾胃,激發身體動力。
材料:黨參 10g、茯苓 10g、白朮 5g、炙甘草 5g
作法:將藥材洗淨後,加入 500ml 熱水浸泡 10 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均能健脾益氣。若有痰,可加入陳皮、半夏成為六君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