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性關節炎是什麼?常見症狀一次看
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與乾癬共病的發炎性關節疾病,約有3至4成乾癬患者最終會發展成此病。皮膚症狀通常先於關節症狀出現,平均延遲約10年。
常見症狀包括:
關節紅腫熱痛
關節僵硬、晨間活動困難(持續超過30分鐘)
下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
指甲凹陷變形或脫落
身體疲倦、活動力下降
若已出現頭皮病灶或指甲病變,則乾癬轉為關節炎的機率更高,應及早接受治療與體質調理。
中醫解析乾癬性關節炎三大證型
莊可鈞中醫師指出,中醫將乾癬性關節炎歸為**「白疕」範疇**,與氣血運行失調有關。主要分為以下三大證型,對應不同治療法則:
1. 血熱型乾癬
皮膚症狀: 皮疹發展迅速、斑塊多、脫屑明顯、搔癢嚴重
關節症狀: 紅腫熱痛,持續時間較長
全身症狀: 心煩、口渴、便秘、尿黃、舌紅苔黃
治療原則: 疏風清熱、涼血解毒
常用方劑: 銀翹散、黃連解毒湯加減
2. 血瘀型乾癬
皮膚症狀: 皮損肥厚、色暗紅、鱗屑附著緊密
關節症狀: 刺痛、腫脹處發紫
全身症狀: 面部暗沉、有瘀斑瘀點、舌暗紅
治療原則: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常用方劑: 身痛逐瘀湯、血府逐瘀湯加減
3. 血燥型乾癬
皮膚症狀: 斑塊長久不退、乾燥肥厚、角質化
關節症狀: 脫屑、關節疼痛減輕但活動受限
全身症狀: 口燥咽乾、毛髮乾枯、便祕、舌紅苔乾
治療原則: 養血潤燥、柔膚止癢
常用方劑: 當歸飲子加減
中醫推薦三大穴位按摩,緩解乾癬與關節不適
透過穴位按摩能促進氣血循環,有效緩解皮膚脫屑、瘙癢、關節腫痛:
1. 血海穴
位置: 大腿內側,膝蓋內上方約三指寬處
功效: 活血化瘀、止癢、抗發炎
按法: 坐姿下彎曲膝蓋,以拇指按壓5秒放開,重複20次
2. 曲池穴
位置: 手肘外側橫紋末端
功效: 解表清熱,對濕熱性皮膚炎、發熱有緩解作用
按法: 食指按壓對側肘部,每次5秒,重複20次
3. 合谷穴
位置: 虎口處,大拇指與食指交會隆起點
功效: 緩解過敏、鼻塞、皮膚搔癢
按法: 拇指按壓5秒,重複20次,可兩側交替進行
清熱解毒茶飲配方,有效舒緩乾癬皮膚不適
除了中藥治療與穴位按摩,日常飲用清熱解毒茶飲也有助於穩定皮膚狀況:
【清熱解毒茶飲】
材料: 荊芥、薄荷葉、生地黃、地骨皮、馬齒莧各3克
做法: 加入500c.c.熱水浸泡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 祛風清熱、涼血解毒,緩解皮膚紅斑、乾癢、脫屑等症狀
適合搭配乾癬性關節炎體質調理,建議與中醫師討論使用頻率與配方加減。
結語:乾癬不是皮膚病這麼簡單,中醫調理對症更有效
乾癬與乾癬性關節炎皆為系統性慢性疾病,需長期管理與生活配合。中醫透過辨證論治、體質調整與穴位配合,能有效舒緩病情、減少發作頻率,並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若您長期受到乾癬或關節不適困擾,建議及早尋求中醫專業評估與個人化療程規劃,才能達到內外兼顧、治標又治本的目標。
#乾癬治療 #乾癬性關節炎 #中醫治乾癬 #血熱血燥血瘀 #乾癬穴位按摩 #清熱解毒茶飲 #關節腫痛 #銀屑病調理 #皮膚脫屑紅斑 #中醫調理免疫系統 #乾癬自體免疫 #皮膚過敏中醫 #養血潤燥中藥 #涼血解毒方 #合谷穴 #血海穴 #曲池穴 #乾癬中藥推薦 #乾癬飲食 #乾癬舒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