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姿勢不良或肌肉過度疲勞,容易引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導致肩頸、背部等部位疼痛不斷。中醫指出,改善日常習慣及補充B12、葉酸有助預防。本篇將深入剖析肌筋膜疼痛的成因及中醫治療方法,提供4大實用保健建議。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慢性疼痛 #B12 #葉酸 #中醫治療 #姿勢矯正
長時間姿勢不良或肌肉過度疲勞,容易引發「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導致肩頸、背部等部位疼痛不斷。中醫指出,改善日常習慣及補充B12、葉酸有助預防。本篇將深入剖析肌筋膜疼痛的成因及中醫治療方法,提供4大實用保健建議。
現代人常因久坐、姿勢不良或過度勞損,出現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中醫師涂育維表示,長時間維持固定姿勢、反覆使用肌肉或天氣濕冷,都可能導致肌肉緊繃及激痛點(Trigger Point)的形成,出現局部疼痛、轉移痛、麻木及痠脹等症狀。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常與「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混淆。兩者的差異在於: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局部肌肉疼痛且伴隨轉移痛,多見於肩頸、背部。
纖維肌痛症:全身多部位疼痛,壓痛點多達11處,並伴有疲勞、睡眠障礙及腸胃不適。
正確診斷對症治療,有助於有效管理疼痛。
涂育維中醫師指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在中醫觀點中,與脾胃虛弱及經絡不暢有關。治療上會使用桂枝湯疏經活血、溫通經絡,並加黃耆補氣提升運化。針對不同疼痛部位,可選用葛根、羌活等藥材輔助。
在針灸治療方面,使用針上灸及頭皮針,透過經絡疏通達到鬆解肌痛點的效果,亦可配合細針引導筋膜,緩解肌束張力,改善長期緊繃狀態。
適當休息
長時間工作時,採用番茄鐘法,每25分鐘休息3-5分鐘,有助緩解肌肉疲勞。
良好姿勢
調整辦公環境,如椅子高度及螢幕位置,讓姿勢自然、舒適,避免長期固定姿勢。
定期伸展
適度拉筋和復健運動,針對緊繃部位進行輕柔舒展,減少肌肉緊繃。
補充B12、葉酸
平日飲食均衡,適量攝取含B12和葉酸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動物肝臟等,增強肌肉能量代謝,有助減少疼痛。
涂育維中醫師提醒,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若不及時處理,易轉為慢性疼痛,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從日常習慣入手,改善姿勢、適當運動,必要時尋求中醫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作者:涂育維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