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長時間久坐或固定姿勢辦公,常出現肩頸痠痛與膏肓痛問題。40歲從事科技業的黃先生,長期肩背不適,就醫接受復健治療與服用肌肉鬆弛劑後,不但效果不佳,還出現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最後轉向中醫治療,搭配穴位按壓及中藥調理,症狀才明顯改善。
周大翔中醫師傳授中醫版「加強型肌肉鬆弛劑」,解決頑固痠痛問題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或固定姿勢辦公,常出現肩頸痠痛與膏肓痛問題。40歲從事科技業的黃先生,長期肩背不適,就醫接受復健治療與服用肌肉鬆弛劑後,不但效果不佳,還出現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最後轉向中醫治療,搭配穴位按壓及中藥調理,症狀才明顯改善。
睿鳴堂中醫診所周大翔中醫師表示,膏肓痛與肩頸痠痛在中醫觀點屬「筋骨失調」範疇,與人體整體用力習慣有關。「我們的慣用手經常在工作中反覆出力,屈肌群形成筋結,使力量穩定,但若筋結過多,就會引發肌肉張力不平衡,進而牽引到上背、肩頸甚至膏肓部位,造成慢性痠痛。」
針對膏肓痛與肩頸痠痛,周大翔醫師建議可透過穴位自我按壓快速紓緩:
手三里穴:位於慣用手肘部,肘橫紋外側尾端往下三指寬、肌肉豐厚處。按壓約30下後,肩頸活動會感覺明顯放鬆。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與手三里穴為常用的搭配穴位。接續按壓可強化效果,進一步緩解膏肓部位肌肉僵硬。
這兩大穴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與肩頸、背部經絡有直接聯繫,搭配適當活動與伸展,能達到即時舒緩效果。
在中醫藥治療方面,周醫師指出,常選用疏經活血湯這類中藥方劑,有助疏通經絡、活血止痛、舒緩肌肉緊繃。其作用類似西醫肌肉鬆弛劑,但副作用較低且能調整體質。服用後再配合針灸,效果更為明顯,屬於中醫「加強版」肌肉鬆弛療法。
為避免膏肓痛反覆發作,周大翔醫師提供以下預防建議:
工作間多休息:每工作30~60分鐘活動肩頸與四肢
拿東西避免強行伸手:整個身體前移,減少背部負擔
維持良好姿勢:下巴內收、肩膀下沉、胸口微挺
冷氣房注意保暖:保持頸部與肩膀溫度,預防肌肉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