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宛容中醫師(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 2022-1-19
冬天是最適合進補的季節,而「大寒」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該怎麼利用藥膳、食療來補身?中醫師告訴你!
中醫師吳宛容表示,俗語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即是提醒大家應注意防風保暖。因此,在「大寒」節氣應儘量避免在清晨和夜晚出門,以防晝夜溫差較大,引起痼疾發作。
吳宛容指出,寒氣易損傷陽氣,寒入就易停滯,使得血循變差、瘀血阻滯,加劇心腦血管、關節、呼吸道等疾病發作機率。建議衣著要隨著氣溫變化做增減,更少不了保暖小物幫忙,如帽子、圍巾等。
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因此,冬季養生應主「藏」。而在五臟裡,主「藏」的臟腑則是「腎」,這說明,在冬季時要好好補養腎氣,確保腎氣充足,才能健康一整年。
吳宛容說,冬季是補腎的最佳時候,但隨時節進入大寒,表示春天即將到來,因此,有腎虛問題者還來得及在此時趕上補養腎氣末班車。而想要「補腎」,首先要了解自己是「腎陽虛」,還是「腎陰不足」。
常感畏寒、腰膝酸冷、帶下稀多或夜尿多、月經不規則或量少。
桂圓、黑芝麻、核桃、黑豆、羊肉等。
有失眠盜汗,口乾咽燥,腰膝酸軟,月經過少或崩漏的現象。
山藥、黑木耳、白木耳、蓮子、百合等。
吳宛容提醒,寒冷也會使腸胃失調,較易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發炎等問題。但只要天氣冷,大家總貪食火鍋補品,以為能祛除寒氣,卻不知過量攝取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更易引起胃疾。因此,此時節飲食要有節制,切忌暴飲暴食。
應順應季節變化,將進補量逐漸減少,調整為「平補」方式。適當選擇一些甘味的食物來調和脾胃、補養氣血,像是山藥、南瓜、馬鈴薯、白蘿蔔、紅棗、桂圓、香菇等;並酌量攝取溫散風寒的食物,如香菜、芥菜、青蔥、生薑等。
吳宛容呼籲,如果體質陽氣偏盛、容易便秘和上火的人,這時候更不要刻意進補,而是開始清淡飲食。從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轉為食用白蘿蔔燉牛肉、白蘿蔔羊肉湯或何首烏雞湯等較適合。
【吳宛容醫師小檔案】
現職:翰鳴堂中醫診所/睿鳴堂中醫診所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台北醫學大學藥學士、市立中興醫院主治醫師
專長:中醫兒科、過敏體質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