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類體質四肢容易冰冷,當氣候轉涼時會特別敏感,臉色常常表現蒼白、喜歡喝熱飲、很少口渴、冬天怕冷、夏天耐熱。遺傳是重要因素,體質偏寒的父母,子女多半亦為偏寒體質,這類先天「冷底」的人,即使和別人處於相同的條件下,也比較容易出現寒性體質的特徵。
部分的寒性體質是由後天因素造成,引發的因素包括:常處於寒冷的環境下、嗜好寒涼食物、過勞或易怒因而影響身體氣血循環,使得陽消陰長。
子宮是女性體內最怕冷的器官,中醫「宮體」的範疇比西醫子宮定義的範圍更大,包括子宮、卵巢、尿道等多種器官。中醫理論認為,婦女陽氣不足,無法溫煦子宮,使得寒氣聚集,因而導致「宮寒」。宮寒的常見臨床症狀,包括月經失調、經痛、白帶清稀量多、臉上的黃褐斑點、經期延遲,還有性慾低落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造成不孕,或是即使是懷孕了,也可能有胎兒發育遲緩的問題。
引起宮寒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虛寒體質女性,由於體內陽氣不足,容易宮寒,與生活習慣也有密切的關聯。大家都知道吃寒涼食物容易導致宮寒,卻不曉得外在環境也有可能導致宮寒,例如冷氣就是個「溫柔殺手」。
身體從外部接觸到寒氣,會侵入體內,也會讓體質有變化。除了冬季寒風,盛夏期間,許多女性穿著清涼,露背裝、短褲、短裙、小可愛、低腰褲,使身體大部分暴露在外,若加上長時間窩在低溫空調環境,拒驕陽於千里之外的話,便會讓宮體承受著低溫寒冷的折磨,一步步地踏入宮寒的危機。身體有多少熱能禁得起這樣消耗呢?為了保護宮體,在享受冷氣的同時,務必提醒自己做到以下事項:
運動快走是改善寒性體質很好的方式,所謂「動則生陽」,透過適量且溫和的運動可以疏通經脈、調暢氣血、改善血液循環,讓全身溫暖起來,還可以改善體質。
擺脫宮寒,可從日常飲食做起,適量吃些 補氣暖身的食物,例如核桃、紅棗、花生,此類高能量食物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不過在補充暖身食物時,應留意身體的反應,當感覺喉嚨變得乾澀甚至有刺痛感時,代表妳已經變成「上熱下寒」的體質了。
中醫觀點來看,女性天生屬陰,原本就是屬於陰寒的體質,即俗稱的冷底。因此許多女性朋友常常會想多吃些溫暖的食物,以改善手腳冰冷的生理現象,這是很正確的觀念。不過在此必須先澄清一個觀念, 溫暖的食物不等於燥熱的食物,燒烤、辛辣、油炸等燥熱食物,不但無法中和身體的寒冷,改善手腳冰冷的毛病,反而會加重上半身燥熱的問題,最終演變成「上半身熱,下半身寒」,即所謂「上熱下寒」的體質。
改善寒性體質,必須從多方面進行。建議可以求助專業中醫,運用中藥把「上熱」與「下寒」的失衡問題中和起來,臨床上常用兩個方劑來做為組合,例如清心蓮子飲配少腹逐瘀湯、小柴胡湯配溫經湯、桑菊飲配桂附地黃丸等,用以中和患者上熱下寒的體質。
一般而言,飲食習慣應秉持著「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涼者溫之」的原則,平時飲食方面, 可多吃一些溫熱屬性食物,如生薑、大蒜、蔥、龍眼、荔枝、紅棗、枸杞、紅糖、紅豆、黑豆等。此外,還需注意避免食用冰品、冷飲和寒性食物,過食寒涼食物會使脾胃變得虛寒,體內水分或血液分布與代謝失常,子宮腔體循環變差,長期便會導致痰溼瘀阻型體質,易形成「痰飲」與「瘀血」。
若痰飲與瘀血沒有排除體外,容易在身體裡面結成瘤,若在子宮處就會導致子宮平滑肌瘤,同時伴隨多種代謝性疾病的發生。
【周宗翰醫師小檔案】
現職:翰鳴堂中醫診所/睿鳴堂中醫診所
經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針炙醫學專科醫師、台灣中醫家庭醫學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