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睿昕中醫師(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 |2020-08-19
台灣夏天天氣高溫炎熱,慢性病族群卻更要適時補充水分,因為高溫的天氣除了讓人中暑以外,更會誘發心血管疾病,因為酷熱的夏天更容易造成血壓不穩定。中醫認為血壓穩定的高不可怕,很多老人的血壓都是保持140-150,可怕的是血壓高高低低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這比持續高血壓對血管所產生傷害還要大。
夏天在舒適的溫度下,血壓會較低,但如果溫度偏高過熱,血壓會反射性的升高,特別是常常會在冷氣房中進進出出,從戶外的高溫一下子進入低溫的冷氣房,血管由擴張驟然收縮,由於血壓的突然改變,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風險自然就增加,所以縱然是夏天,門診上仍不乏血壓突然升高的病人,這時中醫常常使用耳尖點刺放血救急,這時頭暈腦脹的狀況可以快速減緩。
另外三高患者也要特別小心高溫成的腦部供血不足,因為身體缺乏水分又大量流汗,血液裡面的血脂、血糖的增高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致使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減少,就出現頭暈,記憶力不集中,健忘等。
腦部供血不足更容易在老年人身上引發中樞神經退化,出現認知功能、記憶力、思考能力衰退,而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這些病症在天氣炎熱又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更可能是導致該病症惡化的原因之一。這類型的中樞神經退化早期治療是關鍵,如果夏天感覺身體有些許異常,如手會不自覺地顫動等就要特別注意。細微的神經損害,雖可藉現代的肌電圖、醫學影像等檢查進行了解,但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經由檢查檢出,部分神經早期退化的潛隱病變,能由檢查而確診的並不多見,多數容易被病人忽略。
神經退化的些微變化,不見得會有症狀的出現,即使有像手指不自覺地輕微抖動、情緒變化、偶發性跌倒等,很容易就被輕忽,不理會了,結果是退化的情況愈來愈嚴重,症狀愈來愈明顯,等到精密醫學檢查發現有明顯變化時,病情已趨於嚴重。
對於正在進行減重的人來說,中醫建議空腹喝溫水,再搭配運動,將有助於提升人體新陳代謝。可以在運動前先飲用大約500cc 溫開水,不但能避免運動過程中使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而導致電解質失衡,也可先暖和身體,這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熱身。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運動後就想大口喝冰水才暢快,其實,運動後最忌飲用冰水,因為腸道溫度如果驟降,會使你運動辛苦提升的新陳代謝率減緩。而運動後也注意不要喝水太急、太快,容易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臟負擔。
這種時候首先需要補充水分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而中醫通腦竅,化瘀阻的中藥如丹參、天麻、石菖浦、荷葉、紅花來緩解腦供血不足,而三七,葛根具有多種保護血管的功能,它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有效地防止血液過於黏稠,讓血液流動更加順暢,阻止了供血不足的可能,所以中藥在改善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痛,失智,與輕微神經退化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材料:天麻5錢、葛根5錢、菊花3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
作法:將葛根5錢、淡竹葉3錢、決明子3錢放入約3000c.c的水煮滾20分鐘,再將天麻5錢、菊花3錢放入關小火煮10分鐘,放涼即可當平時保健飲品飲用。
天麻久煎則無力,所以要後下,具有穩定降腦壓的功效,菊花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也是不能久煮、葛根可以當作中醫的肌肉鬆弛劑,對於頸部的循環非常有幫助,淡竹葉對於清暑熱有非常好的功效,決明子可以消食化積,潤腸通便,預防天氣炎熱引起的腦壓增高。
可用雙手指腹全頭按摩,然後加強按壓
百會穴(兩耳往上交會至頭頂處)
可促進頭部血循,緩解夏天因為溫差造成的頭暈、頭痛
【賴睿昕醫師小檔案】
現職: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睿鳴堂中醫診所醫師
經歷:三重保安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台灣中醫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