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梅中醫師|2019-08-23
皮膚癢,起小水泡是體內濕氣重?中醫傳授五秘訣幫你除身體的溼
最近氣候不穩定,經常午後雷陣雨,天氣又悶又濕,讓人不少人因此飽受皮膚莫名搔癢、手掌腳掌出現紅色小疹、水泡、脫皮等問題,甚至出現蕁麻疹、濕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中醫師表示,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引起,故想要改善上述問題,首要關鍵就在於祛除體內多餘濕氣!
王心眉中醫師表示,以中醫的觀點來看,在臨床上這類皮膚搔癢的情形,多半發生在颱風季節,或是夏秋等季節交替、雨季與晴天交際之時。由於這時候天氣不穩定,寒、濕、熱邪容易入侵人體,一旦邪氣入體又無法有效排出,使邪氣積於肌表,就有可能導致皮膚紅疹、搔癢、起水泡等症狀發生。
尤其是,平時就喜歡吃一些肥甘厚味與辛辣烤炸食物,脾胃運化本就不佳,體內熱氣重的朋友,如果又因為天氣熱忍不住喝冰飲、吃冰品、甜食,更容易脾胃感受寒濕,無法行使正常功能排出水分,使身體內蘊藏濕氣。
一旦濕熱相搏為患,鬱積於皮表,就容易導致皮膚癢、搔抓不止的問題;濕盛則使皮膚容易起水泡,嚴重時更會造成濕疹發生、搔抓過度的部位甚至會滲出組織液,讓人疼痛不已,其嚴重性不容小覷!
所以想要改善季節交替之際,容易發生的皮膚搔癢問題,第一件事就是要排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有鑒於此,王心眉中醫師特別分享5大祛濕秘訣,提供給民眾做為日常保健、調理的參考,只要適度遵守,就有助於人體排溼功能正常運作:
冰飲在腸胃道會讓脾胃受寒、濕困於脾,使身體無法順利將濕氣正常排出。再加上,喝冰飲、吃冰涼的食物,會讓皮膚毛孔緊縮,原本人體內多餘的水分會經由毛孔蒸散;但吃冰會導致身體水分出去的管道被封閉住,讓體內的濕氣更不容易發散到環境中,而累積在體內。
日常飲食可以適度食用薏仁、蓮子、紅豆、綠豆、玉米鬚、茯苓等,幫助祛除人體內過多溼氣的食材。唯一要注意的是,薏仁性偏寒,大量食用容易讓人體虛,月經期間千萬不可吃太多,體質虛弱的人也要注意食用的分量。
假如,民眾覺得麻煩,選擇喝國民美食—四神湯,也是不錯的祛濕方式。四神湯中的茯苓、芡實、山藥、蓮子,各個藥味屬性平和,平溫平補、不寒不燥,適合各種體質的人食用。適度飲用能幫助溫脾、健胃、補腎、利濕,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喝了可以增強腸胃吸收的能力,常喝也會使皮膚光滑透淨。
選擇喝國民美食—四神湯也是不錯的祛濕方式。
四神湯中的茯苓、芡實、山藥、蓮子,各個藥味屬性平和,平溫平補、不寒不燥,適合各種體質的人食用。
很多人在室內工作,一整天在冷氣房幾乎沒有流汗,但這樣的生活型態並非好事,更容易造成體內濕氣積聚!王心眉中醫師建議,民眾應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除了有助讓毛孔張開,順利把身體內的廢物、毒素連同汗液一起排出體外;也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讓身體更輕鬆。至於運動的頻率,建議一周3次,一次30分鐘,運動時心跳要到達130下為標準,才能真正訓練到心肺跟血管彈性。
運動的頻率,建議一周3次,一次30分鐘,運動時心跳要到達130下為標準,才能真正訓練到心肺跟血管彈性。
少飲酒,少吃甜食、油膩、油炸、辛辣、重口味食物。中醫認為「酒酪肥甘」,會讓人體質肥盛濕滿,而當中的「酒」指的就是酒,「酪」則是高營養的乳製品,「肥」就是高油脂、油膩的食物,「甘」就是甜的高糖份食物。
由於這類食物的成分結構不易被人體代謝,在體內容易聚集濕氣而生成痰,這種「痰濕」在體內如同是阻礙,讓體質黏膩笨重,不但會影響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液也變得濃稠不易流動。尤其是,現代很多食物都含有反式脂肪,身體更不容易代謝排出,長久下來不只會有體內濕氣重的問題,更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不光從飲食下功夫,想要改善體內濕氣重的問題,適度進行穴位按摩,來刺激氣血循環,也是幫助祛除濕氣的好方法:
足三里穴、豐隆穴、血海穴、三陰交穴位置分別如圖示。
★曲池穴
位置:肘橫紋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作用:曲池穴是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適度按壓能調理大腸氣血、清利濕熱。
★足三里穴
位置:膝蓋外側凹窩下3寸(四指寬)。
作用:足三里穴是調理脾胃的常用穴,能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豐隆穴
位置:膝蓋外側凹窩與外踝尖連線中點。
作用:按壓豐隆穴能刺激氣血循環、強健腸胃,有利祛濕滌痰。
★血海穴
位置:手掌放置膝蓋,拇指所在大腿內側股四頭肌隆起處。
作用:血海穴為脾經所生之血聚集之處,適度刺激能化血為氣、運化脾血,舒緩皮膚搔癢不適。
★三陰交穴
位置:內踝尖上3寸。
作用:三陰交穴是肝、腎、脾3條陰經的交會點,脾虛,脾經不暢,適度按壓能利尿、加速體內濕氣的排出。